牛樟树是台湾重要经济树种,但因人为利用而使天然族群数量日渐减少。牛樟树因种子数量少,目前多用扦插苗木造林的方法。然而至今对牛樟扦插苗的生理耐性范围仍不清楚。扦插苗是否能适应与其原生环境差异颇大的造林地环境?能否种植在屏东热带低海拔地区?它需要人为营造怎样的环境较能适合其生长?这些问题仍待解答。利用不同的遮荫处理,探讨牛樟苗在屏东地区较乾热的季节,是否因遮荫而对其生理及生长有所帮助。此外,并以断水处理来了解牛樟苗面临乾旱环境时的生理表现。
研究结果显示,牛樟扦插苗于相对光量100%、65%、35%、10%、林冠孔隙及林下共六种光量环境下,以生长在相对光量35~100%的苗木有显著最大生物量累积。生长在10%光量环境的牛樟苗木其树高最大,比全光苗多30%,但生物量比全光苗少70%。牛樟苗的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在700~950 µmol m-2s-1范围,六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光补偿点随生长环境光量而增加,测值在9~18 µmol m-2s-1范围;暗呼吸率则在0.56至0.94 µmol m-2s-1之间;最大光合作用率以生长在10%至65%光环境者显著最高,均在8.0 µmol m-2s-1以上。牛樟的叶部水势低于-2.0 MPa时,光合作用即降至0.5 µmol m-2s-1以下;叶部黎明前水势低于-1.34 MPa,或叶部水势低于-2.5 MPa时,淨光合作用会成为负值。由此显示牛樟苗耐旱性不高。
校园栽植区遮荫处理可稍微减轻牛樟稚树的水逆境及叶温过高情况,并减缓中午光合作用率的降低程度,但对全天光合作用率的增加效果不大。培育在校园栽植区100%光量环境的牛樟稚树各测定日的光合作用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有遮荫环境者。乾季时生长在100%光环境的牛樟稚树,其光合作用率与叶温有显著负相关;但合併不同光环境的资料,则光合作用率与光量有显著正相关。
牛樟盆苗的生理表现显示其有耐荫树种的特性,但生长性状可适应相对光量从100%至10%不同程度的光环境。校园栽植区的牛樟稚树于全光环境的光合作用率比遮荫处理者为高,生长较佳者在4年间高生长可达3 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