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赵淑妙,长期投入植物演化及基因定序。赵淑妙手持即为牛樟。(中研院提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赵淑妙,及助研究员蔡怡陞团队。(中研院提供)
我国特有的国宝级乔木「牛樟」不但是上等木材,可提炼芳香精油,更能培养俗称「森林红宝石」的牛樟芝,然而这样的森林珍宝,却因遭受大量盗採而濒临绝种,中研院研究团队解码牛樟基因体定序,并厘清其演化地位,研究成果可望强化牛樟的復育,研究论文已于1月9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牛樟(CinnamomumkanehiraeHayata)是臺湾特有的阔叶五木之一。主要生长于海拔450至2000公尺潮溼的多雾森林,直径可超过2公尺,树龄达千年以上,在台湾是非常珍贵的原生常绿大乔木。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赵淑妙,以及助研究员蔡怡陞共组团队,22日召开记者会并发表最新研究,厘清牛樟的演化地位,研究成果不只能强化牛樟的復育,也有助解释为何牛樟具独特芳香且有利牛樟芝生长。
赵淑妙长期投入植物演化及基因定序,本次与比较基因体学出身的蔡怡陞合作,一同克服牛樟复杂的基因体定序与注解,找出其将近2万8000个全数基因。
赵淑妙说,这些基因资料有如牛樟的身世密码,透过基因体比对,可帮牛樟「滴血认清」,根据演化地位画出族谱、找到牛樟的兄弟姊妹。未来,除可将牛樟芳香、抗腐及抗虫的基因开发应用之外,亦可如人类「脐带血」技术一般,进一步用于牛樟及其亲缘植物的疾病治疗,对牛樟的遗传资源保育,有直接的帮助。
近年牛樟数量的减少,其实不只是人为因素,研究团队在深入分析演化的时间轴后发现,牛樟族群持续且稳定地缩减情形,竟可追溯至过去9百万年以来。蔡怡陞推测,近期牛樟野生族群的消失,虽与近半世纪来的盗伐有关,然其本身遗传的多样性,极可能一早就被臺湾的复杂地质变动所影响。
赵淑妙则解释,大自然的物种之间往往「一物克一物」。天然情况下,牛樟芝的菌丝只会感染并寄生于牛樟的树干,造成牛樟木心材腐烂。牛樟木材又因有独特的芳香且耐腐、抗虫,常用作高级家俱及木刻艺品。如今,却因为人类大量盗採,天然的牛樟已十分罕见,被列为一级保育树种。
本研究通讯作者为中央研究生物多样性中心赵淑妙特聘研究员和蔡怡陞助研究员。美国乔治亚大学植物生物系教授JamesH.Leebens-Mack提供转录体数据和阐释分析结果。研究经费则由中央研究院深耕计划和主题计画(赵淑妙)及前瞻计画(蔡怡陞)支持。
(旺报 )